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高質量發展、新時代振興指明了前進方向,特別是對人才工作,強調要更加突出以用為本,把做好人才工作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,在全市組織部門、人才部門和人才隊伍中引起強烈反響。展望新一年的振興發展,我市的優秀專家充滿希冀,摩拳擦掌,奮勇爭先,決心創造無愧新時代的新輝煌。在此,選登部分優秀專家的新年暢想,以策勵各級各類人才再展聰明才智,共同譜寫沈陽振興新篇章!
應重點引進培養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人才
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,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,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 曲道奎
要發揮人才的集聚效應,并形成持久的吸引力,越來越取決于政策環境、發展空間、文化認同、人居環境等綜合性因素。對于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,薪酬的高低已不再是單純的決定性因素,而創新創業整體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人才的流向。
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結合城市產業發展定位,精心謀劃、綜合施策、協同推進,不能搞一刀切,不能按照所屬區縣、所屬行業搞大鍋飯式的平均分配。為推進沈陽制造業轉型升級,應加速發展雙元制職業教育,培養制造業急需的綜合性、實踐性、創新性工程技術專業人才。就新松而言,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生態化布局、平臺化管理,未來的沈陽新松就是員工和生態伙伴共創共享的平臺。企業或平臺應該對人才的需求與評價有更大的話語權,希望沈陽新一輪人才政策應重點考慮引進、培養和留住新業態、新模式、新經濟人才,助力沈陽抓住新一輪智能經濟的浪潮,實現創新發展。
職稱自主評審助力企業留人用人
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衛東
省市政府過去一年對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,特別是在“萬人進萬企”活動中,有關領導和部門深入企業,為我們建立職稱自主評審機制出主意、想辦法,讓我們在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方面如虎添翼。目前,禾豐牧業研發團隊總計400余人,其中博士14名,碩士百余位,集團研發中心科研實力不斷攀升。
禾豐牧業各事業板塊異彩紛呈,在行業普遍遇冷的情形下堪稱風景獨好——2018年,亞洲單體最大的智能化預混料工廠在沈北建成投產,飼料銷量穩步提升;肉雞產業化年屠宰加工白羽肉雞數超過4.5億羽,已是國內名副其實的冠軍;貿易板塊持續穩健發展,保持行業內東北最強、全國領先的優秀勢能,旗下派美特品牌已建成31家高端寵物醫院;國際事業更是如火如荼,已在尼泊爾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、俄羅斯等國家建有十家工廠,同時和蒙古等國積極開展貿易合作。
篤意而行,酣暢澎湃;二十三年,歲月不敗。新的一年里,禾豐牧業將積極投身全面振興、再立新功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、這座底蘊深厚之城的殷切期待!
制造業發展呼喚更多高技能人才
全國勞動模范、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、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、中航沈飛公司 王剛
作為高技能人才,我享受到近年來沈陽市一系列人才政策帶來的紅利,對沈陽人才工作未來發展充滿信心。隨著制造業不斷發展,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,為解決高技能人才緊缺的普遍性問題,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。
應制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具體辦法,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,拓展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。不僅要支持高技能人才參評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,同時還要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職業技能評價,建立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,使高技能人才可以向專業技術人才、企業管理人才等方向發展,促進復合型人才的成長。
技能競賽是高技能人才成長的“助推器”,希望能夠加大技能競賽的獎勵力度,增加專業工種設置范圍。目前,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都在各自的企業范圍內活動,如能與其他企業或院校開展合作交流或建立技術聯盟,會更有利于人才成長和企業發展。
人才引進將促進學術上的良性競爭
沈陽市城鄉建設局城市污水治理事務部部長于季紅
人才是一個城市、一個國家的巨大財富,《沈陽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,就是在為沈陽增加人才儲備,積蓄發展后勁。引進只是手段,讓引進的人才留得住、干得好,才是城市引進人才的終極目的。新的一年,希望我們能夠進一步細化落實人才政策,為人才持續營造寬松、自由、包容的學術環境,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,調動人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,不斷增加人才歸屬感,全方位做好留住人才的工作,保持城市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。
人才的引進能夠給現有人才帶來競爭和壓力,促進學術上的良性競爭,從而有利于全市整體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。同時,引進人才還為現有的人才隊伍注入新鮮活力,可以帶來新的理念、新的方向,促進人才間知識的交流和更新,拓寬現有人才的思路,這也有利于本地人才的成長,為人才供給助力,從深層次上解決人才緊缺問題。
人才創新工作需要更全面徹底地解放思想
沈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邵春巖
人才創新工作任重道遠,要謀新招出實策。人才是資源,如何利用好人才資源有賴于人才工作創新。市委、市政府持續高度重視人才創新工作,已取得顯著成效,但人才創新工作仍需要更全面徹底地解放思想。人才開發是人才工作創新的基礎,應處理好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之間的關系,在體制、機制、文化、待遇等諸多方面做好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的協調工作,讓兩類人才優勢互補,形成合力,聚天下英才共同奮進,在全社會形成尊才、愛才、用才的文化氛圍。
開發人才固然重要,使用人才更是人才創新工作的核心。要解決好人才發展的動力問題,讓人才擁有體面的工作、體面的社會地位和體面的個人收入。要解決好人才發展的環境問題,為人才創造出夢想成真的工作機遇、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、怡人舒適的工作環境。要解決好人才發展的獲得感問題,讓人才因工作而自豪,因成就而幸福。要統籌推進人才的個體創新、團隊創新、社會協同創新,實現人才價值的“群體效應”和“社會共振”,充分實現人才社會價值的最大化。
弘揚“工匠精神”發揚“傳幫帶”傳統
沈鼓集團透平公司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姜妍
沈陽在過去的一年里相繼出臺的人才新政,開拓了高層次人才、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新通道。在新的一年里,希望沈陽市更加關注科技人才、技能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,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及培養,拓寬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渠道,優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環境,加強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領的團隊,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,使他們更加富有使命感、榮譽感。
建議進一步大力弘揚“工匠精神”,不僅是精益求精的精神,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職業的敬畏之情。對于在一個崗位上能夠坐得住冷板凳、長期鉆研探索的人,應給予大力的鼓勵和支持。還應大力發揚“傳幫帶”的傳統,重視中青年科技人才、技能人才的引進、培養與激勵,使他們切實發揮出自身力量,強化制造業企業作為職業學校的實踐培養基地作用,給予政策扶持,支持制造業技能人才的基礎培養。希望服務企業經濟發展能成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,大膽使用和吸引人才,充分發揮制造業人才培養優勢,激發人才自主創新能力,在沈陽形成國內一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,為振興再添新動力。
讓人才政策直達“最后一公里”
沈陽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主任、副教授 孔祥參
沈陽市人才新政具有高含金量和吸引力,力度之大前所未有,而且非常貼心,比如市委組織部、市人才辦每年都給專家送上生日祝福等,讓我們從內心感受到溫暖,感受到沈陽市對人才的關懷和重視。人才發展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,新的一年里,期待更加優化人才政策,更加愛才惜才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。
要繼續解放思想,采取有效措施,在全市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、第一資本,是沈陽高質量發展第一推動力的理念。要本著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”的原則,充分發揮人才作用,切實提高人才待遇,在物質保障、政治待遇、生活保障方面,滿足優秀人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使其充分實現自身價值。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,要增加政策的靈活性,下大力氣讓人才政策直達“最后一公里”,確保符合條件的人才都能享受到沈陽的人才新政,都能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對人才的重視和尊重。要制定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制度規則,暢通人才晉升渠道,探索建立更加科學的職稱評聘制度,避免論職排輩的僵化做法。
參與全國人才競爭沈陽可另辟蹊徑
沈陽新松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黃勇
沈陽市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,打出一系列人才政策“組合拳”,向全社會釋放出求賢若渴、廣納天下英才的信號。新的一年,希望在促進政策落地方面多下功夫,讓各類人才在沈陽安心發展、舒心生活,為推動沈陽振興發展構筑新優勢、集聚新動能。
不同行業的人才,在選擇就業創業地區時各有不同,比如互聯網人才偏向杭州、金融人才偏向上海等。在全國人才大戰中,沈陽不妨另辟蹊徑,以211、985院校學生為主,輔之以其他普通院校學生為方向制定人才吸引政策,最終使量變轉化為質變,服務沈陽、建設沈陽。此外,從外地吸引院士短期內會起到一定效果,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緊缺問題,相反,鼓勵自主培養“兩院”院士可能道路漫長,卻可以在培養院士的同時提高本地科研水平。同時,設立域外研發機構也是提高沈陽國際認知度的途徑之一,有利于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人才政策新優勢。
在沈陽人才政策的春天中感受溫暖
沈陽市現代農業研發服務中心研究員、作物所所長張振平
沈陽的人才政策非常接地氣,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,產生了三大效應:首先是人才政策的外溢效應。外地人才投身沈陽,也激發了沈陽本地人才的干勁,促進了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。其次是鯰魚效應。與強者對話,自己才能快速提升、搶占灘頭提高站位,良性競爭有利于創新思路、激發靈感,實現人才的協同創新,使科技創新的土壤更加深厚。第三是熱導效應。科技發明要靠規模創新、互作創新,優秀人才的引進使沈陽人才新政效應進一步突顯,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沈陽謀創新、促成果、做孵化、快轉化、創效益。
沈陽市農研中心非常重視人才,積極研究探索為專家搭建加快成果研發、科技創新的平臺。工作在專業優勢、科研經驗、科技成果充分釋放、全面展示的人才政策春天中,我切身感受到沈陽人才政策的存在與溫暖,擁有著真實的獲得感,也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來回報這片熱土,為沈陽高質量發展、新時代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集思廣益解決“卡脖子難題”
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劉云鵬
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,我從醫也整整40年。我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,未來我將與全市醫療工作者共同努力,讓沈陽成為幸福指數更高的城市,讓家鄉人自豪、外地人羨慕。近年來,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很多吸引培養人才的優惠政策,搭建了許多鼓勵醫學創新的平臺,極大地激發了醫務工作者的創造力和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的激情,我也先后獲得了多項榮譽稱號和專項課題資助。